闽南大地,群峰耸峙。
戴云山脉下,
晋江源头西溪千年奔涌,
孕育出一方沃土。
一溪穿城过,千帆竞风流。
这座被茶香浸润的千年古邑,
始终澎湃着与时代共振的强劲脉动。
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,“安溪人待客茶当酒”的质朴情怀,“靠自己骨头长肉”的拼搏意志,“无钱也敢挖龙门洞”的开拓精神,早已熔铸成茶乡的精神图腾。
人文底色铸就城市气质
安溪置县千年,
文化血脉如晋江源水奔流不息。
安溪铁观音
就是在千年时光中沉淀为
最厚重的文化基因。
“安溪人真好客,入门就泡茶”。安溪铁观音历史悠久,始于唐末,兴于明清,盛于当代。
15世纪70年代,安溪人发明创制“半发酵”乌龙茶制作技艺,为中国茶史增添青茶一脉,六大茶类自此鼎立。
光阴流转,安溪以茶为卷,以文化为墨,以科技为笔,续写着安溪铁观音的传奇。
从锄头开山到高科技智慧管理茶园,从“一担茶叶换盐米”的市井烟火到香飘万里、享誉全球,从宋元刺桐港的帆影茶香到茶界“双世遗”桂冠,这盏茶汤,已然成为链通古今的精神脐带。
安溪铁观音,一茶蕴三香!作为乌龙茶半发酵技艺的集大成者,其“神奇半发酵”工艺铸就了“清香、浓香和陈香”独特三重境界,在茶界独树一帜,成为了蜚声中外的茶中珍品。
安溪,
不仅因茶而闻名,
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,
成为名茶与非遗技艺的
历史传承之地。
蓝印花布印染技艺、竹藤编绝活、毛笔制作技艺、成珍桔红糕制作工艺等数十项非遗技艺灿若星河,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交相辉映,共同构成我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。
茶香氤氲处,
滋养出千年茶都的
“一城三香”:
茶香、书香、心香。
茶香是安溪的根脉,
书香是安溪的底蕴,
而心香则是融在安溪人
血脉里向上向善的精神信念。
三香交织成安溪独特的气质密码,
既是城市的精神坐标,
亦是茶乡儿女的生命信仰。
3月19日,安溪籍“爱心妈妈”陈惠林在福建协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,为香港患者点亮生命曙光。这份跨越山海的大爱,恰是“心香照世”最生动的注脚。
正如县委书记吴毓舟所言:“安溪这座城市因为有温情有人情,所以令人有心情有感情!”茶乡安溪,正以“三香”交融的文明丰碑,书写着物质与精神共荣、传统与现代交响的隽永篇章。
这份温暖人心的大爱,是安溪“心香”的生动体现,而在晋江源水的滋养下,崇文重教的精神同样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开先县令詹敦仁“报国丹心赤,传家黄卷新”的赤诚;
名相李光地“家传一首冰壶赋,庭茁千寻玉树枝”的家风;
“秀甲东南”“名冠八闽”的安溪文庙等,共同铸就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。
安溪文庙
今日安溪,崇文之风愈炽:
县乡各级党委奖教助学政策频频,
各级各类教育促进会
筹集巨资奖掖英才;
李尚大、李陆大昆仲,施金城等
爱心侨胞慷慨解囊、捐资兴学。
从庄希泉、罗豪才等政界领袖,
到陈火旺、陈志坚等科学巨擘,
安溪儿女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。
爱拼善赢解码跃升历程
在崇文重教传统的熏陶下,
安溪人才辈出。
而在经济发展的征程中,
安溪人凭借“爱拼善赢”的精神,
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。
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……”
走在安溪的街头巷尾,
《爱拼才会赢》激昂的旋律,
不仅唱出闽南人的心声,
更是安溪大地的奋进号角。
曾几何时,茶农守着万亩茶园却难解生计之忧。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一代代安溪人以“敢向石头缝里种金叶”的倔强,用“靠自己骨头长肉”的精神,以“一叶兴百业”的智慧,从茶山走向世界,从茶业到藤铁家居工艺业,再到光电产业,在“无中生有”中拓出多个百亿产业版图,走出山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“安溪路径”。
八马茶业茶山基地
八马茶业正是这传奇的鲜活注脚。作为我县民营企业代表,八马茶业赓续300年制茶基因,历经30年精耕细作,在传统茶业与现代化市场的碰撞中破局求变,创新开发“赛珍珠”等茶系列,成为中国茶产业领军品牌。
“安商骨子里刻着滚石上山的勇气、老牛爬坡的韧劲和爱拼敢赢的拼劲,哪怕市场浮沉如茶汤起落,也从不服输。”该公司董事长王文礼的话语坚定如铁。
近年来,
面对全球市场外部环境挑战加剧、
内部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、
科创能力不足与高端人才短缺等
多重压力叠加,安溪民营企业
步入发展攻坚期。
敢闯敢拼的安溪人以“安商精神”为引领,创新推出“园区经验”改革样板,实施“人才强县”战略精准破局。
聚焦茶业、家居工艺、建材冶炼建筑、食品、光电、装备制造、信息技术、健康卫品等“八大产业链”靶向发力。
通过政策赋能、要素聚合、创新驱动,在逆势中走出一条突围跃升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安溪将传统产业视为必须坚守的“老家底”,其发展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通过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转型,安溪不仅发射了铁观音遥感卫星,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,持续夯实传统产业根基。
面向未来,安溪正以
“二次创业”的魄力
抢滩布局光子量子、生物医药、
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前沿领域,
以善谋善为之姿激活“新动能”。
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
与未来产业协同并进,
共同谱写安溪
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最有力见证。统计显示,民营企业总量突破3.39万家。
▪其中规上企业达1381家,
▪注册资本总量逼近千亿大关至955.98亿元;
▪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
▪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。
“茶乡儿女爱拼敢赢,
这座以“爱拼敢赢”
闯出安溪铁观音传奇的闽南县域,
正将敢为人先的基因
注入新时代发展密码——
把“拼”字刻进产业链条,
让“赢”字写满创新答卷,
推动安溪在新一轮发展比拼中
抢占先机、赢得未来。
民生工笔勾勒幸福图景
安溪在经济发展上
跑出了令人瞩目的“加速度”,
而这些成就
最终都转化为民生福祉,
滋养出安溪人
独特的“慢生活”哲学。
“福地安溪,久‘氧’大‘茗’”的生态符号,正是对这片净土最生动的诠释。
漫步安溪,
处处可见生活的诗意:
在街头品尝四物番鸭汤、湖头鸡卷等特色美食;在茶馆与三五好友“泡茶话仙”;在影剧院欣赏一场韵味悠长的安溪高甲戏;或登临凤山,俯瞰万家灯火的璀璨夜景……这种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,正是安溪人独有的幸福密码。
把日子过成诗,
是安溪人的生活智慧;
将民生绘成画,
是执政者的永恒追求。
就业创业春潮涌动。“青Xi聚才”行动等政策引凤还巢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;“春风行动”“就业援助月”等专项活动架设就业金桥,精准匹配劳动力市场供需;零工市场、零工驿站,托起灵活就业人群需求。
来自西安的“新安溪人”、茶科网产业园运营总监雷荣的经历最具说服力:“这里既有传统的产业根基,又有先锋的创新生态,是创业者梦开始的地方。”
城乡共美画卷
渐次铺展。
创新“城市管家”管理模式,市政公用设施管护维修快速反应;
实施“抓城建提品质”项目198个,完成23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;
湖头环城路网贯通南北,龙门大桥拓宽发展通途,国道G358线虎邱至龙涓公路开工建设……
安溪正以“一核一辅多带”县域发展新格局为引领,处处演绎着城乡双向奔赴、各美其美的共生辩证法则。
综合立体大交通(大三环)东三环、高速安溪出口路网建成通车;完成700公里农村公路提级改造;全县93%建制村通了双车道……俯瞰茶乡大地,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犹如丝带,串联起高质量发展的“脉络”。
涂江斌/摄
优化城乡学校布局,
实现“乡村温馨校园”全覆盖;
实施德智体美劳
“五育并举、全面育人”;
科学引进教师,
精准实施教师培养计划……
从“教育短板”到均衡发展
和特色教育的花开并蒂,
安溪教育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。
创新机制推动县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;在全省县级医院率先推行“一次挂号管三天”就诊模式;实现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……实现了“大病不出县、小病不出镇”“病人不动医生动”“医生病人双下沉”的目标,群众幸福指数日渐攀升。
官桥驷岭村长者食堂 黄东华/摄
青山抱翠,云霭烹茶;
石径盘桓,古厝栖霞;
蓝溪漾碧,舟载春华……
山水茶都四季如诗,
处处浸透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笃定。
人们在这里找到
心灵的归宿、奋斗的方向,
品尝幸福的味道,
一个个逐梦、筑梦、圆梦的
故事交织成锦,
绣出了中国式
现代化安溪的锦绣长卷。